发展“实验室经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解决“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难题的拔尖创新人才、让市场敢用愿用民营中小企业的科技产品……在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召开期间,市政协委员聚焦科技创新提出多项提案,为深圳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建言献策。发展“实验室经济”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室经济”作为一种以企业为主导、以实验室为载体、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模式,能够迅速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民盟深圳市委会向大会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大力发展“实验室经济”,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该提案建议,鼓励扶持一批高新龙头企业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与深圳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尖端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全链条实验室体系,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搭建起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基于实验室科技创新,带动上游科研和下游应用,进而辐射整个科技产业集群,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探索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经济”。提案认为,此举不仅能促进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还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进一步增强深圳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注入新活力。“直通车”让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被看见”民营企业是深圳创新力的重要来源,但其中有不少中小企业,面临着新技术、新产品缺乏应用场景的问题,尤其是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的颠覆性技术,市场往往不敢用、不愿用。对此,无党派人士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优化企业帮扶机制、拓宽中小企业创新技术应用场景的集体提案。该提案建议,成立颠覆性技术创新委员会,发挥“直通车”功能,常态化、制度化地征集、验证和管理各渠道上报的颠覆性技术项目,确保民营中小企业的颠覆性技术可以通过该渠道“被看见”。此外,优化颠覆性技术评议验证流程,突破现有评估框架约束,对较难验证的颠覆性技术,遵循“无法完全驳倒则不排除予以资助”原则,最大程度保护颠覆性技术。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市政协科教卫体委、教育界别提交关于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加强深圳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集体提案。该提案建议,构建政府牵头,企业、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统筹培养能够破解“卡脖子”“卡嗓子”“卡脑子”等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该提案建议,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普育式”人才培养工作,从关注极少数智商超常儿童转向尊重并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每门课程都发挥出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高校通过周末科学课堂、寒暑期科学夏令营等形式,发现、培养一批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中小学生,探索“一流大学+一流中学+一流企业”联合发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同时,加快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立健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机制,将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连接起来,助力培养各类紧缺型拔尖创新人才。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